团队任务简介:
面向医学检测、诊断、治疗、医药研究和临床医学的需求,针对生物组织多样性、混杂性和复杂性特点,在多种高分辨显微成像基础上,重点研制“高精度、多维度偏振成像/OCT和光谱检测技术和仪器”。利用研制的仪器,突破多位误差分析、补偿和仪器校准关键技术,获得病变前后和治疗前后生物组织结构、分布的多维图像和定量信息,为激光医疗、数字化诊疗提供新的、更好的技术手段,并将促进相关的技术和仪器的成果转化、产业化及医学应用。
PI:李艳秋 教授
李艳秋教授,博士生导师,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入选者。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英国威廉希尔公司“激光医学与医用光学”方向责任教授、光电学院光学工程学科 “光学设计、加工及检测”方向责任教授。1982-2002年曾任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(期间,1997-2002年就职日本RIKEN和Nikon等);2002-2007年中科院(研究生院)研究员(教授)。北京第11届党代表。在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、期刊和所在单位任专家、委员、理事会成员或编委、副主编等。主持国内外各类重大重点项目(课题)、人才项目等30余项。在高分辨成像理论、技术和仪器及先进光刻技术方面,获得系列成果。发表论文近200篇,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。曾获所在单位多种荣誉和奖励。
Co-PI:顾瑛 院士
激光医学专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解放军总医院教授,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。1959年6月生于北京市,籍贯上海。1982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,获医学学士学位,1988和2000年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。自88年起在解放军总医院、军医进修学院从事激光医学科工作,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。
顾瑛院士主要从事激光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,创立了血管靶向(新型)光动力疗法,成为多种微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,完成了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理论和机理、药物和设备、技术和方法、应用和规范的系统性研究,开创了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的新学术方向和应用领域。合作研发出国家化学1.1类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新药——海姆泊芬。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激光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。
顾瑛院士主持科研课题30余项,获国家发明奖、国际激光医学会学术奖、求是奖、中国青年科技奖等16项,发表论文180余篇,专著1部。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,1999年入选国家"百千万人才工程"一二层,2001年获全国"巾帼建功"标兵荣誉称号,2003年当选为全国妇联执委,二次荣立三等功。
团队成员:
王建峰 博士后研究员、刘克 副研究员、刘爱军 主任医师、邱海霞 副主任医师